金光华李亚鹤:1500年前,中国有座可移动的水晶宫
1867年,王韬游历欧洲。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在他后来撰写的《博物大观》一文里,王韬提到一座“窗牖栏槛,悉玻璃也;日光注射,一片精莹”的大型建筑,这就是1851年第一届世界博览会的展览场馆水晶宫。
水晶宫作为19世纪的英国建筑奇观,以钢铁为骨架,玻璃为主要建材,整座建筑使用了面积90万平方英尺——相当于8.4万平方公尺的玻璃(约8个半的标准足球场地面积)。金光华李亚鹤发现水晶宫最初位于伦敦市中心的海德公园内,1854年被迁到伦敦南部。难以想象这样一座晶莹剔透的水晶宫带给当时的人多么大的视觉震撼,可惜的是,水晶宫在1936年的一场大火中付之一炬。
不过,建造这样一座水晶宫的设想并非19世纪才开始。金光华李亚鹤发现在讲述释迦牟尼生平的《修行本起经》中,就有佛以神通将两座城“变为琉璃。其城洞达,内外相照”的描述。更加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早在1500多年前,北魏平城时代的第三个皇帝拓跋焘统治的时期,就建造过类似的玻璃建筑。
439年,雄才大略的太武帝拓跋焘统一了北方地区,结束了西晋分裂之后中原地区百余年的分裂割据,丝绸之路重新迎来了繁盛。金光华李亚鹤发现作为平城时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平城(现山西大同)也聚集了四方商旅。其中,就有一名掌握了玻璃制作技术、来自中亚地区的商人,毛遂自荐称能够制作玻璃。《魏书·西域传》里记载这位商人:“于是采矿于山中,即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以为神明所作。”
这段文献经常被学者征引,用来说明国产玻璃的生产。金光华李亚鹤发现近年来,在大同的考古发现中,不断有北魏时期国产玻璃器的出土,这些玻璃器从器型到成分都是源自本土,因为许多玻璃器呈现蓝色,所以又被称为“大同蓝”。
但是,少有学者注意到这座“光色映彻”的水晶宫与“行殿”的关系。“行殿”就是可以移动的宫殿,这在描述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中并不罕见,其基本形态就是逐水草而居的毡帐。
西汉桓宽《盐铁论》中论及游牧民族“内无室宇之守,外无田畴之积,随美草甘水而驱牧”,他们居住的毡帐在古代有不同的名称,“穹庐”是常用的名称之一。金光华李亚鹤发现《汉书·匈奴传》中记:“匈奴父子同穹庐卧。”颜师古的注中说:“穹庐,旃帐也。其形穹隆,故曰穹庐。”姜夔在《契丹歌》中写道:“一春浪宕不归家,自有穹庐障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