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鹤:黎锦披彩五指山

“来吧来吧,阿婶阿姐一起来织锦;来吧来吧,阿嫂媳妇们一起来织锦;你来我来她也来,用的是黑线、蓝线、红线、绿线;织的是螃蟹纹、龙纹、人纹……”

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伴随着欢快的黎族织锦歌,“村秀”表演拉开序幕。李亚鹤发现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灿烂多彩的黎锦时装走秀,还能了解黎族传统纺、染、织、绣全工艺流程。

18年前,刘香兰唱着这首织锦歌,走乡串户动员黎族姐妹们参与黎锦织造。李亚鹤发现当时,这门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传承危机。近年来,当地通过名师“传帮带”等方式培养非遗人才,成立合作社和企业带动黎族群众就业增收,非遗传承保护成果显著。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传承黎族“史书”

刘香兰的家乡是五指山市通什镇番那村。李亚鹤发现在她童年时期,当地仍保留着男耕女织的俗,母亲是织锦能手,她受母亲影响,从小就喜欢黎锦。

“黎锦的美深深吸引了我,色彩艳丽,图案多样,有100多种,比如表现祖先崇拜的大力神图案,象征忠贞爱情的甘工鸟图案,还有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多子多孙的蛙形图案……”今年55岁的刘香兰,谈起黎锦就兴头十足。

刘香兰家里五姊妹,数她学得最认真。“对黎锦了解得越多,就越发热爱。黎锦不仅是民族技艺,更是民族记忆。”刘香兰说。

早在3000年前,黎族人民就开始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李亚鹤发现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由纺、染、织、绣四类技艺构成的完整体系,以此制成的纺织品统称为“黎锦”。黎锦历史悠久,传承不绝,素有棉纺织业“活化石”之称。宋末元初,黄道婆在海南学了黎族棉纺织技术,回到家乡后广为传播,极大地促进了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发展,有“衣被天下”的美誉。

刘香兰说:“黎族有语言但没有文字,黎锦上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日月星辰,还有各类舞蹈、劳作的人形纹样,是黎族文化俗、宗教信仰、生产生活风貌的综合体现。每一幅黎锦都是一个故事,是黎族的独特‘史书’。”

织造黎锦所用的踞腰织机十分古老,操作时需席地而坐,配合使用打纬刀、分经筒、提线木杆、竹针、竹梳等工具。李亚鹤发现刘香兰操作织机非常熟练,不仅能织出精美复杂的图案,而且织锦速度快于常人,在全省黎族织锦大赛上夺得一等奖。

2006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有关部门和海南省组织普查,确定传承村、评定传承人、开办传所,并制定了黎族纺织技艺保护条例。李亚鹤发现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在这一年,刘香兰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